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8257|回复: 4

温宗仁——从巢湖走出来的共和国上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5: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采访军事科学院政委温宗仁上将,记者充满着期待:一个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我国最高军事科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一位将军之英武、文人之儒雅兼备的军界英才,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兼程?

面前的温宗仁,语调平和,待人亲切,谦逊随和。历经47年戎马生涯,从容与果敢、博雅与大度、真诚与求实、知识与智慧,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从军区部队带兵人到军事院所带头人,温宗仁始终怀着一颗虔诚而坚定的心,投入到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勤奋、务实、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始终如一,对绿色的热爱和执着几十年不曾有丝毫改变,至今愈发浓厚。

告别纵横驰骋的作战部队,温宗仁团结带领军事科学院的同事们,将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强势开拓之路向纵深延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有着47年光荣历史、被誉为中央军委、总部的“思想库”的军事科学院,在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中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了非凡业绩:军事科学研究领域日益拓展,完整的军事科研体系已经建立,一批军事科研骨千学科的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一批新学科迅速成长,填补了我国军事科学的许多空白。在温宗仁看来,科技强军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军事科学研究成果始终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重要元素。

军人风范的厚重,跨越繁华的沉稳,温宗仁虽立于人生颠峰,却丝毫没有俯视群山的傲意,他所有的表达真实而坦诚。

1 三个故乡人影响他一生

出生在安徽巢湖市温家套的温宗仁,他的身世凝聚着民族的荣辱与仇恨。当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活动在各地展开时,他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情不自禁变得愈发深厚。

谈起故乡,温宗仁很是动情。他告诉记者,他的老家温家套面临碧波万顷的巢湖,背靠岗峦绵延的青苔山,周围阡陌纵横,良田千亩。他的祖辈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耕种、收获,捕鱼捞虾,用汗水浇灌着土地,用心血营造家国,哺育子孙。

然而,安静的生活被一场劫难打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巢县不幸沦入敌手。10月7日,中秋节的前一天,日军包围了温家套,杀害村民 316人,烧毁房屋230户共900余间,制造了“温家套惨案”。这次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从早上开始,直至下午三点多种,大火连成一片,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村民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湖水,浸透了圩堤、湖滩。血腥味随着冲天的烈火黑烟,飘散在巢湖的上空。

在大火的蔓延下,整个村子只有中央的12户人家幸免于难。温宗仁的家也在其中。老屋是祖父亲手所建,他催促着儿子们逃难离开后,自己冒着危险留下来坚守。浓烟的笼罩下,整个村子被火光包围着。看到自家院子起火了,祖父赶忙出来救火,就在这时,冲进村子的日本兵发现了他。就这样,温宗仁的祖父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

温宗仁告诉记者,这次血的洗劫使鱼米之乡的温家套变成一片废墟,到处断垣残壁,尸骨成堆,几乎成了一个“无人地区”,村庄、田野棘草丛生,一片荒凉。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温家套外逃幸存的人们才陆续回到故乡,重建家园。现在,村头竖起了“温家套惨案纪念碑”,成为当地的一个爱国教育基地。巢湖市还将10月7日定为该市历史上首个防空警报试鸣日,教育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温家套惨案”发生两年之后,温宗仁出生了,而那时元气大伤的温家举步维艰。仅仅出生83天,母亲去世了,没有享受过母爱的温宗仁是吃一位表姨的奶水长大的。一周岁后,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由祖母抚养成人。

回到现实中,提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温宗仁认为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擅长书法的他,在全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法活动中,挥毫泼墨,写下12个大字——发扬抗战精神 开创美好未来。

温宗仁难忘故乡,还因为那里人杰地灵。在近代历史上,巢湖市曾经走出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三位闻名中外的爱国将领,温宗仁就是听着他们的传奇故事长大的,他们的爱国情怀影响了他一生。“他们三个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海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冯玉祥、张治中出身贫苦,却大有作为。冯玉祥富有正义感,平等待人。张治中自幼从军,靠自己的奋斗成就人生,报效国家。他们之所以在群众中有那么好的声誉和口碑,关键是他们爱国、爱人民,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看得比个人的利益还重。

故乡的事,故乡的人,对温宗仁的影响是一生的。如今的他,对家乡的发展也很关注。当阅读家乡的报纸,看到那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时,他就会非常开心。2002年故乡领导对他讲,你是巢湖的又一位上将,是写进巢湖历史的第四位军队高级将领。温宗仁非常谦逊地说:“历史背景不同,我比之不及。无论儿时,还是现在,三位著名将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2 特种兵锤炼出无畏品格

1959年,18岁的温宗仁主动申请入伍参军。那年,南京军区第一次招收50名坦克兵,直接送到南京学习培训。这成为温宗仁军旅人生的起点。如今回忆几十年军旅生涯,温宗仁最难忘的就是最初的那段时光。坦克兵属于特种兵,年轻的他身体很棒,虽然很忙很累,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在训练场上驾驶坦克冲锋陷阵,可以连续4个小时不出驾驶舱。“自从有了那段经历,我好像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成熟、坚强了许多。”

第二年,踏实能干的温宗仁被连队留下带新学兵。年底,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他考上了北京坦克学校并入了党。从坦克乘员、教导团学兵到学校学员、坦克排长,四年多的基层锻炼中,温宗仁掌握了坦克兵的射击、通信、驾驶三大技术,考上全能坦克手。温宗仁在坦克部队,从一个学兵一直干到师政委。多年以后,部队的坦克兵还尊称他为“坦克兵的老前辈”。

1963年8月,温宗仁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10年的机关干部生涯开始了,他先后在团、师、军机关当干事、秘书、处长,跑基层搞调研、写材料,繁忙的工作,紧张的日程,增加了他的知识积累,锻炼了他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10年后,年仅33岁的温宗仁就任南京军区独立坦克团政委。那时,他是南京军区最年轻的团政委。面对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温宗仁暗暗发誓,即使再难再苦再累也要干好。他虚心向其他领导学习,认真思考、谨慎处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1980年,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一年之后,温宗仁相继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他在坦克部队担任领导职务整整10年。1983年5月起,他受命担任某军政治部主任,不久又进入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班进行为期两年的集中学习,1985年7月毕业后任某集团军政治委员,年富力强的他开始了又一个10年的主官生涯。直到1994年,就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作为高级将领,温宗仁对部队的发展和建设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有远见卓识,善于从理论的深度、全局的高度做到既在正确方向上做事,又能以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自己做正确的事。改革开放初期,军队经费不足,实际困难很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各种诱惑近在咫尺,许多人跃跃欲试,有些部队一度搞得很红火。但他牢牢把握好了方向,发扬军队传统,要求所属部队种粮、种果树。弥补农副产品的供给不足。“那时候,虽然我们的楼房不如别人的漂亮,我们的车没有别人的高级,也有人说我太保守。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但我坚持认为,部队不能经商,部队的风气不能搞坏。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便再过几十年也不能忘、不能丢。”

1996年1月,温宗仁任兰州军区政委。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十分艰苦的大西北,到处都留下他深入部队、深入边防、嘘寒问暖、调查研究的足迹。让他最为感动的,也让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西北边防官兵。一次,温宗仁去位于雪域高原的西北边防某团检查工作,团长汇报工作时语言反应有些迟缓,当时陪同的干部看到后有些不满意。他却深深被感动了,他教育身边的同志们:“你们看看团长脸和嘴唇发紫的样子,他这种反应慢是长期在高原工作得的一种‘高原病’。我看他们能在这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他们的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后来,他多次表扬这个团长,要求大家要关心边防官兵的生活。

从军区主官到军科主官,温宗仁的人生篇章拉开了新的序幕。2002年5月2日上午9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温宗仁从***主席手中接过晋升军衔命令状。至此,温宗仁成为自1988年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以来的81位上将之一。

奋进的意志,如山;博大的情怀,似海。温宗仁坦言,人的确需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部队的几十年,我几乎每个主要领导岗位都干过。但是,无论职务如何变化,无论什么岗位,都认真谦虚,求实肯干,做好本职工作。我经常告诫自己,职位只是自己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工作的岗位,而没有任何特权。时刻警醒自己教育部属,新阶段面临新挑战,国家越强大,越需要有国防的保障,我们要毫不松懈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 人才方阵共建军事思想库

2000年6月,温宗仁走马上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对于军科院,温宗仁如此形容:战将云集,人才荟萃,藏龙卧虎,韫玉含珠。“1958年3月15日,是毛主席批准在北京西山脚下组建军事科学院。叶帅亲自任院长兼政委,粟裕、王树声等一批战功显赫的开国将领出任院领导。由此全军盛传‘一个元帅、两个大将,八个上将创办军科’之说。后来,众多在我军有重要影响的高级将领,先后担任军科的领导。”

作为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我军最高的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军事科学院是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中心,是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机关,是军委、总部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助手。军科的发展历程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期待: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临军事科学院视察并题词:“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他在84岁高龄时还欣然题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院名。***同志曾先后三次到军事科学院视察,四次分别接见院党委常委和党委扩大会、党代会全体人员,两次参加由军科组织的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座谈会、研讨会。他为军事科学院题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无产阶级军事科学,为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服务。”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高度重视军事理论建设,特别强调要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军委、总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军科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研究格局。“军委、总部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使用和发挥军科专家学者的作用,这促使我们的军事科研事业进入了新的建设和发展时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几代军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军科以此为豪。”2001年2月,军科院负责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条例》经中央军委签署颁布实施,从此,我军有了第一部规范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法规;由几代军事专家编纂完成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结束了中国没有军事百科全书的历史;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军事通史》,成为中国军事史学界的鸿篇巨制;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军事科学研究信息数据库联网,标志着军事科学研究方式和手段的历史性变革。军科作为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中心,现在拥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科研队伍,许多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学术价值较高,丰富了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填补了军事理论的“空白”。

人才是科研之本,温宗仁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做好选人、育人、用人工作,是科研中政治工作的关键问题。“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1988年成立了研究生部,是全军首批军事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以来,先后设立了战略学、军事学、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科研人员中,研究员、副研究员占50%,博士、硕士占52%。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69名,以及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

温宗仁告诉记者,为适应创新与发展军事理论的要求,院党委专门制定了军科院2010年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选调了一批军兵种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机制,面对重大课题,尽可能从全院优选人才,集中精兵强将,包括借用军内外的优秀人才,组成最佳阵容,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质量。纠正了过去那种论资排辈的现象,不唯资历、学历,重真才实学,唯才是举,为年轻科研人员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为创造宽松、自由、平等的浓厚学术氛围,温宗仁提倡大力发扬学术民主,千方百计地调动科研人员敢于质疑、善于争鸣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发表真知灼见。

“科研指导部几乎每周组织一次学术论坛,对促进全院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重大课题立项时实行听证制,征询课题组以外专家的意见在课题撰写时实行询问制,让大家对课题的框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主要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进行评头论足;在成果形成时实行会诊制,请专家诊断课题中存在的‘毛病’,然后开出‘药方’,再作进一步的“治疗”;在成果上报时实行评审制,请专家对成果的质量进行评审,作出鉴定。”

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军科院实行奖励制,对拔尖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实施重奖,设立“叶剑英科研成果奖”、“中青年科研创新奖”,有力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当名家、多出精品、多作贡献蔚然成风。

4 直面世界新军事变革

放眼21世纪的寰宇,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信息化战争浮出水面。如何赢得新世纪军事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搞好军队建设的顶层设计?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作为军事科研的领导,温宗仁对此有着深入的思索。他告诉记者,军事理论这一寂静战场上的争夺异常激烈,在这块战场上有着同样决定各国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成败与否的殊死较量。他认为,我军的军事理论领域,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把“精兵强将”集中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主战场”,努力拿出有创新性、扎实管用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的关系。“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我军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些传统体现了我军的政治本色和建设方向,是决定我军性质的最主要的东西,其基本原理和科学内核是始终不会过时的。军事理论要以创新为使命,大胆探索,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

分析海湾战争以来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温宗仁指出,这些战争把高技术局部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推上人类战争的历史舞台。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武器的打击精确度空前提高,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作战的突然性、立体性、机动性、快速性和纵深打击的特点十分突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

为了深入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温宗仁亲自率团到德国、波兰、埃及、南斯拉夫、加拿大等国进行考察访问。通过对比,他们看到了我军建设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时代军事实践活动日趋复杂,无论是谋划军队建设还是开展军事斗争,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显著增多,决策的难度明显加大,仅凭传统手段和逻辑推理往往难以及时拿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办法。按照这一特点,在继续搞好定性分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高度重视定量分析特别是模拟论证研究,增强理论研究的实证性,确保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温宗仁认为,军队建设要完成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历史任务,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根本转变;在发展机制上,要通过不断优化军队体制编制,重塑现代军队组织结构,在发展步骤上,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协调发展,根据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军队发展步骤,努力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军队建设的时代转型,建信息化军队、打信息化战争。

温宗仁要求,军事科学院作为军委、总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站在军委、总部决策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和放眼世界的眼光,从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全局,从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出发,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建设、军队治理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规律。深入思考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的问题,不断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军事领域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把握军事斗争准备的发展趋势,努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牵引军事实践发展的创新性理论。

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特有的优势。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际国内各种严峻考验,靠什么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变化,靠什么凝聚军心、稳定部队?面对军事斗争准备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靠什么鼓舞士气、夺取胜利?

温宗仁的答案非常明了:靠发挥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传统优势,就能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持久旺盛的精神动力。“世界新军事的发展对当代军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是军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贯穿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从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部队,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5 淡泊宁静的魅力人生

在记者面前,温宗仁的谦虚、真诚和低调让人肃然起敬。采访过程中,他没有激情的高谈阔论,没有语调的得意放纵。“我们是不能与战争年代横刀立马、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和老前辈们相比的,他们打天下、建政权,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而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在和平环境、在各级组织关怀下顺利成长,没有生死考验,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确实非常平淡。”

几十年的军人生涯弹指一挥间,温宗仁已经和军队融合在一起,军队和绿色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我一直在绿色军营里生活、工作、战斗,对军队确实是情有独钟。我一直以穿军装、在军营为荣。我珍惜在部队工作的每一天。我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是党和部队培养教育了我,党给了我一切。没有部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正在从事的工作做好,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求真务实,诚心做事,坦诚待人,温宗仁看重人格的力量。他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人格魅力,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几十年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庭按照原则办事。“其身正,不令虽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我几十年的为官之道、为政之道。”

保持平常心,淡泊名利,对人对事以诚相待,这是他始终遵循的人生态度。从基层到大军区,从作战到部队到军事科研单位,温宗仁不善张扬,喜欢实实在在。他多次强调,军队工作要讲求实效,不能搞“花架子”和虚的东西。无论是政治工作、军事工作,还是后勤保障工作,他都能处理得很好;身为一把手,他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行政上的事按行政制度办;党委的事,集体讨论决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他善于征求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对个别问题有误解的,都经过反复沟通酝酿,最后在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无形之中,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支持。

回顾过去,温宗仁最欣慰的是在军营圆了他的大学梦。“上大学是我从小的梦想,但是当时家境贫寒,没能读完中学就失学了。后来当兵后,先后三次入军队院校学习6年。这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人生。”

谈到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人,温宗仁提到了两个不能忘怀的人。“一个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虽然只养育我17年,但是他那坚实的背影在我心目中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我七八岁时他就教我写毛笔字,每天写三张大字和一篇小字。我10多岁时,村里过年都找我写春联。他坚持送我去读书,经常教育我要做有出息的人。父亲的这种教育和引导,奠定了我的人生基础。”

还有一位老领导,温宗仁难以忘怀,他就是南京军区装甲兵时任政委谢云晖。“我28岁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党委秘书,谢政委是老红军,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喜欢读书,学识渊博,口才很好。我受他的影响,在两年时间内就通读了《资本论》。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去找他请教。这不仅使我学到不少知识,而且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话语间传递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自信,蕴含着“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宁静,让人真切感受到温宗仁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浓厚的责任感。采访结束后,他的秘书递给记者一摞厚厚的文件,说是首长为采访特地准备的“作业”,一页页翻看,正是部分采访提纲的答案。这就是温宗仁,一个有板有眼、孜孜以求、不忘为别人着想、不肯忽略细节的共和国上将。(转自《中华英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1: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宗仁——从巢湖走出来的共和国上将

[audio01]  [audio01]  [audio01]  [audio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5-28 1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18: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宗仁——从巢湖走出来的共和国上将

人才挺多的~










知识分子不但要有知识,可得网眼镜更必须要有人道主义的情怀莎莎化妆品端正学风的积极影响结婚钻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2 22: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战功啊,吹过三个代表吧所以得上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巢湖论坛 ( 皖ICP备05005653号-1|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183号 )

GMT+8, 2024-3-28 20:36 , Processed in 0.1494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