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三分巢湖市是安徽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次重大行政区划变动,将加速安徽省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重组,从点轴开发模式理论,因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这些空间结构优化因素将推动安徽省全新的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即有利于沿江发展轴和江淮发展轴这两条经济发展轴线的形成与彼此融合,共同促进安徽省经济的腾飞崛起。
关键词:皖江发展结构巢湖市安徽
背景
2011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地级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其中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划新设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原和县的沈巷镇、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不含沈巷镇)、含山县由马鞍山市管辖(图)。原巢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的合芜马三市相比差距较为悬殊,可以说是夹在三市之间的“经济洼地”。“三分巢湖市”正是安徽省政府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背景之下、旨在消除该区域“经济洼地”现象的重大行政区划变动。
调整后的行政区划
三分前经济概况 原因
原本的地级市巢湖在经济发展上没有突出的亮点,居巢区的经济曾经一度与无为县旗鼓相当,呈现小马拉大车的奇观,居巢区也无法发挥其经济带动能力。巢湖市中心能力弱,无法承担空间结构组织者的角色,下辖县经济发展不能得到市区经济的支持与引导,容易造成县与县、县与市区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同时巢湖较巨大的面积影响了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合力协调以及城际联系与产业协同,影响承接长三角产业加快安徽崛起的大方略。第二个方面就是合肥自己的小心思了,做大做强省会,向中西部省会学习,例如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的省会城市首位数系数都很高。
合芜马联动机制
第二个大原因在省外,历来南京市对安徽各地级市尤其是皖南地区发挥极核效应,源源不断吸引皖南人才物流和交通使得合肥无法辐射皖南,安徽省形同割裂。其次,省外的南京都市圈将巢湖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纳入其版图,因此该区域容易产生离心力,特别是马鞍山市距离南京仅60公里,该市管辖面积小、只辖当涂一个县,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南京都市圈
自然经济发展很容易对南京产生依赖。而“三分巢湖市”以后,由于破除了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使各县拥有了能支配其空间经济活动的区域中心;给予芜湖市和马鞍山市新的区域发展空间,使其有足够的空间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加强该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而不是各自分散地融入南京都市圈。有了较强的空间集聚力,就为该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提供了动力机制。
合并之后的影响
对合肥:合肥在行政区划变动以前人口仅为494.9万,在27个省会(首府)中列18位。而行政区划变动后,合肥人口增长702万,至2020年合肥人口已经突破800万与南京平分秋色。
合肥经济总量的变化
提高了省会首位度;巢湖成为了合肥市的“内湖”,有利于合肥沿巢湖北岸建设滨湖新区,加快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湖城市进程,同时便于统一进行巢湖流域环境治理;合并以后可以发现合肥加强了对巢湖水污染的治理,巢湖蓝藻爆发度逐年递减。合肥南大门庐江拥有例如铜、铁等种类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满足合肥经济发展需求。
对芜湖:将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42万的无为县划归芜湖以后,该市的面积和人口增加了一半以上,扩大了其经济腹地和产品市场。将和县的沈巷镇直接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这样就可以与同属于长江北岸的裕溪口街道(属鸠江区)、无为县二坝镇共同打造芜湖的江北新城,利用长江水道、深水港口、芜湖长江大桥与长江南岸芜湖主城区进行经济互动,扩大芜湖市区经济的支配范围。
跨江发展
对马鞍山:原来的马鞍山人口仅有100多万,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小城。合并了含山县与和县的马鞍山市人口和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了256万,特别是和县县城与马鞍山市区隔江而望,同样地为马鞍山实现跨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解决了其发展空间过于狭小的问题,增强了马鞍山对安徽省内的经济向心力。在对江北的两个县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马鞍山市区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使其减小对于钢铁业的过度依赖,转而发展新型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现在的马鞍山市
解决了其发展空间过于狭小的问题,增强了马鞍山对安徽省内的经济向心力。在对江北的两个县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马鞍山市区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使其减小对于钢铁业的过度依赖,转而发展新型材料工业和旅游业,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对安徽省:提高安徽城市化水平,形成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区域中心城市。合肥一城独大强省会时代提前到来,合肥芜湖马鞍山一体化发展,减少南京对皖南皖东的虹吸效应。有利于安徽更好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融入长三角,推动安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钢,张升元.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6).
【2】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3】曾光,张小青.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江西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2(8).
【4】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9
来源:微博 作者:武胡四海09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