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新生儿科蒋晓宏主任医师团队运用无创振动筛网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成功救治了10余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该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气管插管对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为该类疾病患儿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无创治疗方式。目前该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早产宝宝呼吸窘迫命悬一线
2月21日,新生儿科收治了一个30+1周的早产宝宝,出生时体重仅1000克,由于胎龄小、体重低、发育不成熟,出生后不久便出现气促、呻吟、吐沫、轻度呼吸困难等症状,新生儿科立即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患儿经过检查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新生儿早产肺发育未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合成分泌不足所致,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主要表现为青紫、呻吟、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等,病死率较高。外源性PS早已成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一线救治用药。传统有创机械通气联合PS(药物经气管插管内注入肺部)替代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但此项技术属于有创性操作,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上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与此类有创给药方式相比,无创振动筛网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治疗RDS更安全、有效,且可进一步提高氧合指数、缩短呼吸支持时间。
无创新技术助力患儿勇闯“呼吸关”
考虑患儿肺发育尚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生命垂危,在科室主任蒋晓宏的带领下,经科内讨论决定采用新技术无创振动筛网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进行治疗,帮助患儿度过呼吸难关。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患儿呼吸困难得到明显缓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在住院治疗55天后,患儿体重增长至2500克,于4月16日康复出院。
近年来,无创振动筛网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受到关注。该技术是利用呼吸机本身的气流通过鼻导管的方式对药物进行输送,避免了气管插管等有创机械通气带来的损伤,且呼吸机给予患儿肺部的压力更稳定,利于患儿肺泡膨胀的维持,同时也避免相关气压伤的发生。
无创振动筛网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使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达到了真正的无创化,有效减轻了患儿病痛,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提高了医院床位周转率,还减少了医疗费用,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新生儿科成功开展该项无创新技术,为救治小孕周、低出生体重的极早产儿、超早产儿开辟了新的技术手段。
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新生儿科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新生儿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儿童亚专科之一,也是巢湖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2019年成为省新生儿和儿童重症常委单位。目前共有床位32张,设有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室、隔离病房及普通病房,采取的是全封闭、无陪护管理,通过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全面保障新生儿安全。儿科拥有医护人员2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3人,中级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1名,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年收治病人数在1400人以上,并且配备了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化诊疗设备,包括有创呼吸机(高频+常频)3台,无创呼吸机3台,脑功能监护仪1台,亚低温治疗1台及进口高端婴儿培养箱(GE长颈鹿2台)、血气分析仪1台及常规设备多台,为患儿得到良好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本市设备及医疗条件领先的新生儿病区及NICU特色专科医院,在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抢救、ARDS、各种方式PS应用、新生儿脑损伤及新生儿随访等救治方面技术成熟,成功挽救了许多危重新生儿。现每年不断有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咨询电话:
普儿科:0551—82324077
新生儿科:0551-82324860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文/新闻中心 陆正蛟
编辑/陈媛媛 审核/张鸿雁
|
|